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教授,历史学家和翻译家,1991年获得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
张汉钧,196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EHESS)经济人类学科深入研究文凭。曾任索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学院(CELSA)客座教席。资深媒体人,旅法学者,法华作家,一战华工史专家。
著有《法欧热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行走大巴黎》(合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等散文集;《“诺曼底号”遇难记》(合译雨果短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6);专著《不再遗忘:一战西线华工》(山东人民出版社,2021.11)。曾以“一战华工,百年回放”为总题,在《欧洲时报》上刊登连载总计60篇。
二十余年来,张汉钧执着于中法文化双向推介交流,为法、中及非洲等地的大学、文化中心、书院、孔子学院、协会等做各种讲座。
2018年参与了法国导演Régis PREVOT执导的法语纪录片Les Oubliés chinois de la Grande Guerre(大战中被遗忘的中国人)的策划与拍摄。
张汉钧翻译的雨果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入选中国教育部2019年审定的中小学“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课本。
中国艺术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British Academy),从2007到2018年一直在牛津大学担任艺术史主任,他是第一位出任该职位的中国艺术史学者。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明朝(1368-1644),此外对20世纪和当代中国的艺术也颇有研究,著有:《长物志:物质文化和早期现代中国的社会地位》(1991),《蕴秀之域:中国明代的园林文化》(1996),牛津艺术史系列丛书《中国艺术》(1997、2009),《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2004),《大明帝国:明代中国的视觉和物质文化》(2007),以及《潘屏:明代中国的艺术与皇权》(2013),《谁在看中国画》(2017)等。此前,柯律格教授曾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担任策展人,并在芝加哥大学、苏塞克斯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艺术史。他还参与策划了大英博物馆2014年的特展 "明:改变中国的50年"。
大英博物馆东方部研究员、策展人。她是“承传鲁迅:中国现代版画回顾展”英国巡展的策展人,她在耶鲁大学获得俄罗斯和中国研究的本科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又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获得艺术史与考古学硕士,她曾在纽约、香港、东京、伦敦等地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工作,之后从金融业回归东方艺术研究,著有《影响力的艺术:亚洲宣传》。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亚洲艺术研究生部主任和艺术教育专业高级讲师。他曾在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佳士得拍卖行等机构工作,他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还拥有亚非学院的艺术史和考古学硕士、剑桥大学的东方研究硕士学位。他在中国和佛教文化、文本与图像关系等领域有很强的研究背景。
英国木版教育信托秘书长。她获上海复旦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求学,获信息科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等机构,并曾在南非生活多年,出版和翻译了十多部著作,包括《海天冰谷说书人》、《小英国,大伦敦》、《书里的风景》《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等。
皮卡尔先生专门研究宗教音乐,自1998年在巴黎索尔邦大学担任民族音乐分析学教授,出版过多本音乐类书籍,为30多张唱片担任艺术指导,并在乐团中演奏长笛和口风琴。
邱锦仙是大英博物馆的高级古画修复师,作为英国和欧洲博物馆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古画修复师,她在30多年前将中国书画修复绝技带到英国,赋予了无数中国古书画新生。
白乐桑(Joël Bellassen),70年代初分别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深造汉语,1978年获巴黎第七大学汉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Inspecteur général de chinois),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教授。
朱穆,字知遐,江苏无锡人。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民间藏书人,中法文化学者。目前供职于金融机构。自结中法同文书舍,长年致力于法国文学翻译出版史及中法文化交流史研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举办过《藏珍于箧:简说汉译法国社科与人文学科图书收藏》《故纸西风:旧书中的法兰西文学》等主题学术讲座。文章散见于报章杂志及相关网站。
李晓红是旅法学者。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副教授、索邦大学远东研究院研究员。博士论文《神龙:中国古代龙图像学》(Céleste Dragon, Genèse de l’iconographie du dragon chinois)曾于2001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儒连奖(PRIX STANISLAS JULIEN——Institut de France,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于友丰书店2000年出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龙凤文字与图像研究、中国书画造型艺术、中国近代留法艺术史、法国汉学史以及敦煌学研究。于《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或译文70余篇。
董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法国国际电视台TV5Monde时政评论客座记者(1996-2012年)、中国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项”(2001年)、“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991年)。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巴黎镜花缘》《水清石见》,中译法《天涯红泪-苏曼殊小说集》《明清爱情小说选》《秧歌》,法译中 《维苏威火山》《浴血美人》。
黑米.马修先生像个宝藏,是法国汉学界一颗内敛又闪亮的明珠,翻开其履历,自1973年获汉语博士,1979年获文学博士后,其一生都任职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
他自1979年注释翻译第一本书《木天子传》起,40年间笔耕不辍:
1983年出版2卷,《中国古代神话与民族志研究》:《山海经》,
1985年编译《国语》:诸侯之言第一卷
1989年编译《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选集》
1992年,与Charles Le Blanc合著《帝制时期中国初期的神话与哲学》:对《淮南子》的研究
1992年翻译《寻找甘宝的灵魂》
2000年出版《六朝时期中国文学中的妖魔与奇迹》:甘宝的《搜神记》中的幻想与轶事
2003年与Charles Le Blanc合著《道家哲学家 II》:《淮南子》(刘安)
2004年翻译出版《楚辞》:"楚辞"归属于屈原、宋玉及其他古代中国诗人,公元前4世纪-公元2世纪
2006年出版《孔子》
2007年与Charles Le Blanc共同主编《对中国神话的批判性研究》
2008年编译《老子》:《道德经》,新翻译,基于最新的考古发现(三个完整版本:王弼,马王堆,郭店)
2009年与Charles Le Blanc合著《儒家哲学家》(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和子思)
2012年出版《列子》
2012年出版《牡丹之光》:如何理解中国
2013年出版《荀子》:《天论》
2015年编辑双语版本,《中国大百科全书》
2015年主编《中国诗歌选集》
2021年编译《郭店先秦儒家文献》(约公元前4世纪)
2022年出版《道家哲学家 I》(老子、列子、庄子等)
一位法国汉学家,终其一生埋首研究汉学,用自己丰富厚实的知识架构和广阔的视野为法国汉学做着努力与贡献。他就是董纯老师说的文化摆渡人。是李晓红老师讲座提到的法国养士制度,让真正做学问的人安心做学问。用朱穆老师曾经的讲座题目:且撷芳菲还泰西。默默做学问的人正是那些赠送芳菲的人。
青年翻译家,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理论学者,青年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1992年本科就读期间用法语创作的小说《黃昏雨》,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大赛第一名。2018年译作蕾拉·斯利玛尼的“温柔之歌”获傅雷翻译出版奖的文学类奖项。
1934年生于哈拉伊斯-德拉维拉(Jaraíz de la Vera),于1978年来到中国,经过多年在教育和企业管理领域的耕耘,创立了第一家西班牙在华企业——一家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商业咨询公司,因此被誉为西班牙在华企业家的先锋。
穆尼奥斯于2012年创立了西班牙智库“知华讲堂”,聚集了一百多位曾在或正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西班牙各界友华人士,致力于增进西语世界对华了解,深化西班牙与中国的双边友好关系。
穆尼奥斯在中国生活多年,期间深入走访了中国的众多城市和乡村,深入观察和分析了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的深刻变革,并与许多中国民间社会的领军人物进行深入探讨,出版了多部与中国相关的著作,包括:《中国之谜》(2008)、《2050的中国》(2012)、《21世纪的中国》(2018)以及《中国归来》(2022),让更多的西班牙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促进中西对话交流。
她1971年在剑桥大学学习中文,1975-1976年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学习中国历史;1977年回到英国,进入大英图书馆负责中文藏品,曾担任大英图书馆中国馆馆长近40年,参与修复包括镇馆之宝——唐印《金刚经》在内的敦煌经卷1.4万余件,被称为“大英图书馆掌管中国历史的人”。她也是国际敦煌项目的指导委员会委员。
吴芳思博士出版10余部专著,内容涉及秦始皇、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敦煌文献等等,向英国和西方读者介绍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
2023年,吴芳思博士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该奖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纳入国家荣誉框架下的出版界最高涉外奖项。
沈卫荣教授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教育与早期经历:
- 1979年9月—1990年3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 1990年3月—1998年6月:赴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攻读博士学位,奠定了他的中亚与西藏研究基础。
职业生涯发展:
- 1998年12月—2005年12月:在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机构担任研究员与教授,期间包括尼泊尔蓝吡尼国际研究所、哈佛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广泛参与西域与藏传佛教研究的国际合作。
学术贡献:
- 2006年1月—2014年7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历任多个重要学术职务,包括国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等,领导多个重要的研究中心和机构,专注于西域历史、汉藏佛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此外,他还在国内外众多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职。
当前任职:
- 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与博士生导师,继续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学术荣誉与兼职:
- 2013/1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担任北京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多个机构的学术委员,以及国内外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
研究领域:
- 他主要专注于西域历史与语言,尤其是西藏历史、藏传佛教以及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弗朗西斯科·西多蒂为阿奎拉大学名誉教授,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博士,同时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他师从诺贝托·博比奥(Norberto Bobbio) 和阿兰·图兰 (Alain Touraine),曾任布鲁金斯学会的客座学者。
© 2024 中欧书院 版权所有